三个黑人巨大三根一起进_99亚洲乱人伦精品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_黄色片特级片

易經起名

本地 公司名庫 百度 谷歌 雅虎 搜搜 MSN 電信 搜狗 中搜 TOM 有道 聯系我們
姓名測名 自助選名 公司測名 姓名大全 公司名庫 五行字典 手機號碼 測字算命 擇日吉兇 靈簽預測 六十四卦 三才吉兇 八十一數 中外詩詞 萬 年 歷
百家姓氏 個人起名 公司起名 示例實例 取名申請 索取查詢 付款方法 商標起名 預測婚姻 親子孕育 測試網速 在線視頻 在線電視 在線禮佛 發送祝福
周公解夢 姓名測算
眼跳算命 網名吉兇
文字占卜 吉普賽卜
指紋算命 銅錢占卜
星座排盤 黃道吉日
讀心機器 打人解氣
星座運勢 進屋救人
營養成分 飲食宜忌
產品起名 英文起名
計 算 器 世界時間
命理知識 樓盤起名
神煞注解 人生答疑
佛像大全 南京手冊
各種測試 站長工具
09宜結婚 名字打架
網頁特效 時間公式
健康標準體重測算

起名取名知識--了凡四訓--易經在線周易網

了凡四訓

佛學包括世間法和出世法,而以出世法為究竟.它為我們闡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破除一切妄情偏執,迷信幻覺,而導歸正信,正見,正行,正覺,它指明了一切眾生在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中生滅流轉,一期生死只不過是其中一個短暫的片段.而所形成六道輪回中極其錯綜復雜,萬有不齊,苦樂懸殊的景象,其間貫穿著一條"因果規律"的緣故.佛法揭示了命和相的原因及由來,卻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簽,問卜就因為舍本逐末是徒勞無益的.關于一個人的命相,算亦如此,不算亦如此.只有了然于因果對于命相之所以然,明了由于過去造作的"因"而形成現在的"果",那果就表現為現在的命相:而現在造作的"因"又形成未來的"果".其中因因果果雖極其錯綜復雜,但正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般的準確.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利人即是自利,害人適足自害. 雖然一個"因"種了下去,到"果"的形成(成熟),也同植物一樣,必須經過一定的時間,而且要有適當的"緣"去完成,但卻是"因"不虛棄,"果"無浪得,"善惡到頭總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樣才有益于實際!這樣做,不僅是自利,而同時也是利人利國,共利群益之道啊!可是以上還只是佛教的世間法,佛法還有更究竟徹底的出世間法(超出而不是厭離).它啟示人們澄清妄念,明心見性,化除惑業,了脫生死,永絕虛妄流轉,證得不生不滅,涅磐寂靜的究竟解脫,而圓成佛道.這才是佛教的真正的目的和最終目的.諸位如愿探求修證這一博大精深的佛法,就請您進研三乘圣教和實踐戒定慧"三學"和"四攝","六度"的廣大微妙法門吧. 前 言 凈意室主 《命自我立》,原名《了凡四訓》,是明朝了凡先生把自己親身的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他在早期驗證了命數的準確性,后來進一步通曉了命數的由來,知道人們可以掌握自己的未來,改造自己的命運.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驗證了人們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準確性.不過,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極的無益的:而自強不息改造命運的"立命之學"則是積極的和有益的.他教導子孫后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這確是一本有益的讀物. 了凡先生又是一位文學家.《了凡四訓》是很好的古文學作品.因為現在一般人看慣了語體文,對閱讀古文感到困難,所以把原文譯成白話,是一本比較完善的有益身心的讀物,值得大家閱讀. 人類文明到了高度發展的今天,人類已經掌握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和宇宙知識,人們對于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解決生命的問題--亦即生死的問題,在那錯綜復雜,萬有不齊的社會中要求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得到幸福與安樂,這一強烈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佛法--這一搏大精深的寶藏可以提供和滿足這方面的探求,而《命自我立》(《了凡四訓》)闡明了佛法的"世間法"中的許多根本道理,所以也就是佛法的基礎和修行學佛的基礎. 佛法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而以出世間法為究竟.在世間法中闡明了十方無量世界成,住,壞,空,不停演化著的世界觀,和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遷流,無始無終生命之流的人生觀.在那千差萬別,逆順苦樂的境緣之中,貫穿著一條因果的規律,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由此形成了"三世因果"和"六道輪回"."因果","因緣"這四個字可以包括全部的世間法.據此而得出止惡行善的實踐(從正見起正行)--自利,利人,利國,能自然招致幸福和安樂.可是世間法畢竟是遷流無常的,因此,也是虛幻不實的.因為宇宙總是成,住,壞,空不停的演化著,事物總是生,住,異,滅不停地變化著,人類也莫不經歷著生,老,病,死的過程,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東西.因此,有大智慧的人們還必須探求究竟解脫的出世間法. 在佛教浩瀚的大藏經典中,為我們指明了"戒,定,慧"三學,一門深入地修行證果的方法和事實,因為證得佛果,解脫生死,才是佛法的真實目的. 了生脫死,證道成佛,這一出世法的目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因為,一切眾生原皆具足清凈佛性.佛的福德智理,神通自在.在我們的本性中也不缺少一絲一毫,只因被無量劫帶來無明妄念所蒙蔽而成為眾生.只要能依照佛的教導去修行,厲行眾善,息滅妄想,消除無明,人人都能夠圓成佛道了. 可是,發心立地要廣大,實踐卻要踏踏實實地去做.《命自我立》就是很好的"明鏡",可以備置案頭,對照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做超凡入圣的功夫.知過必改,行善必勇,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是修行的起點. 最后:要提請佛教師友們注意的:我們信佛學佛者的是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乃至全人類的利益和幸福為目標的.所以我們佛門弟子要將世尊的教導,化為實踐行動,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質,建立優良的家庭教育,響應良好的社會新風尚.在工作中做到盡職負責,作出貢獻.總之,在各個領域中,在一言一行上,都要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為國爭光,振興中華,這是佛教徒報上師恩,報國土恩和報眾生恩的大善行,大功德啊! 一,命運的創立 我在童年時代就死了父親,因此,我的母親叫我放棄求取功名的學業,去學習醫學,學成后可以維持生活,還可以濟世利人.母親還說:"能學成一種技術,就能在社會上得到一定的地位.這是你父親生前很久就有的心愿。 后來有一天,我在慈云寺遇著一位老人,相貌非凡,留著長須,瀟灑出塵.我恭敬地向他作禮.他對我說:"你是官場中人,明年就要中秀才了,為什么不讀書呢?"我把我的情況告訴了他,并問他姓什么,是哪里人.他回答我說:"我姓孔,云南人,得到邵康節的《皇極數》正傳.這數應該傳授給你."于是我引他回家,把這詳情告訴了母親.母親說:"你要好好招待他."這位老人用《皇極數》為我推算,對我過去的遭遇,就是連很小的事,也都推算出來了. 這就激發了我讀書的志愿.于是就和表兄沈稱商量.他說:"有位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辦私墊,我送你去寄學是很方便的."這樣,我就去私墊讀書,拜郁為師. 孔先生給我推算:縣考童生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等到第二年去考試,三處的名次完全相符. 孔先生再給我卜終身吉兇,說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廩生,某年當貢生,貢后某年當選為四川的縣長,在任三年半就應該告退回鄉,在五十三歲八月十四巳丑時,壽終在家里,可惜沒有兒子.我把他的話,詳細地記錄下來. 從此以后,凡遇著考試,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所算定的.最奇怪的是算我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可是食米到了七十余石的時候,屠宗師就批準我補貢.補了貢生,是廩生已經出了缺,把米折為現金發了,所以廩米就停了.我有些懷疑,認為這數不準了.后來不久,就被代行職權的楊公所駁斥,不準我補貢生,于是又食廩米了.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看到我場里的備卷,嘆息著說:"這五篇論文就是五奏議!怎么可使學識淵博的讀書人終老在寒窗之下呢?"他就吩咐縣官寫申請的公文,批準補貢.這時廩米又停發了.我把所有領到的廩米加起來,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 我因此更加相信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由命注定的.而思想也就很安定,不作妄想追求名利了.出貢以后,到了北京,留京一年,一天到晚總是靜坐,并不看書,己巳年南歸,進南京國子監(大學).在進校以前,我先去訪問在棲霞山的云谷彈師,和他對坐三晝夜.禪師問我:"凡夫所以不得成為圣人,只因為妄想纏繞,你坐了三天,不見你起了一個妄想,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答道:"我被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都有定數,即使要妄想,也是沒有用處的."禪師笑著說:"我以為你是豪杰,原來是個凡夫哩."我問他:"這是什么意思?"他說:"人們不能達到無心的境界,就要被定數所束縛.那里會沒有數呢?但是普通平凡的人是有數的.大善的人,數就拘不了他:大惡的人,數也是拘他不定的.你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不是凡夫嗎?"我就問他:"那么,這個數能逃得了嗎?他說:"詩書里所說的,這命是我們自己所造作的,福報也是我們自己求取得來的,確是很明顯的教訓.我們佛教的經典里說:"求功名的就得功名,求富貴的就是富貴,求男女就得男女.求長壽的就得長壽."要知道,妄語乃是釋迦佛的大戒,諸佛和菩薩是不會拿虛妄的假話來欺騙人的." 我再問他:"孟子說過:求則得之."這是一切都可以由我求得的.但我以為道德和仁義是可以努力去求取的,那功名富貴,怎么能夠求得來呢? 禪師說:"孟子的話沒有錯,是你自己錯解了.你不知道,六祖說過:'一切的福田離不開自己的心,能從自己的心田去找它,是沒有得不到感通的.'要知道,求不求在于自己,如果專誠去求,不但能得到道德和仁義,還可以得到功名和富貴呢.內外雙得,那才算是有益的求,倘使不得認真地遵循正道去求,也就是說,不從心地上去求,不從積善去惡上去求,而徒然費盡精力向外追逐名利,那雖求之有道,不違犯法律道德,但所得的還是你業命中本來有的.若是由于不顧一切,過分貪求,不合道理的事去做了,那就把心里本有的德性也失掉了,豈不是內外雙失嗎?所以是徒勞無益的." 禪師又問:"孔公算你終身怎么樣?"我照實告訴了他.他說"你自己考慮應該登科第嗎?應該有兒于嗎?"我考慮了很久,回答道:我想,我是都不應該得的.因為科第中人大抵都是有福相的.我生來福薄,又不能積功累德以培植增福:而且不耐厭煩,不能容納別人,有時還顯出自己的才智以凌蓋別人:率意行事,輕易發言.像這樣的作風都是薄福之相,怎么配得上得科第功名呢? "污穢的地土里,容易滋長生物:而清澈的泉水里,往往沒有魚類."而我卻是有好潔之癖的.這是不應有子的第一點.和氣能生長萬物,可是我卻很容易發怒.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二點.和愛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殘忍是不繁育的種因.我又愛惜自己的名節,不能舍己以救人.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三點.多言耗氣,而我喜發議論,信口開河,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四點.喜歡喝酒,損傷精神,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五點.通宵長坐,不知道保養元氣,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六點.僅就這幾點,我是不應該有兒子的了.其他的過惡還多著呢,不能一一都舉出來了. 禪師說:"不但是科第功名的問題啊!世界上凡是享受千金財產的人,那他一定是個千金的人物:享有百金財產的人,他一定是個百金的人物:應該餓死的,那他一定是個餓死的人物.天不過因他的操行厚薄,所作的善惡業輕重,而給他以應得的果報,何曾在應得份上,另外加上一毫的用意呢?現在你既然知道自己過去的缺點,就應該把向來不合登科第,不合有子的作風,盡情改刷.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寬恕人家原諒人家!一定要和愛!一定要愛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這是義理再生之身啊.商朝的賢君太甲說過:'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孔先生算你不登料第,不生兒于,這是天作之孽(乃是自己前世所作的業報)是可以違反它,改造它的.你只要盡力去作善事,多積陰德,這是自己所作之福,哪里自己會得不到享受呢?《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能相信嗎?" 聽了他的一番議論,我拜謝他,接受了他的教導.就把往日之罪,在佛前盡情發露懺悔,寫了一篇疏文,先求登科,誓行三千件善事以贖罪.云谷撣師取出一本《功過格》給我,教我把所做的事,逐日登記起來,善則記數,惡就退除.還教我持誦《準提咒》,以期必驗,他還說:"符家有句話,不會寫符,被鬼神笑."其實寫符也沒有什么秘訣,只是不動念就是了.執筆寫符,先把雜念放下,在念頭不動的時候,寫下一點,叫做混沌開基,由此一筆揮成,更無思慮.這樣寫成的符也就靈了.凡祈禱立命,創立新的命運,都要從無思無慮處去感格.修身以等待之,那才是積德祈禱的正規行法. 說到修,所有身口意的過惡,都應當把它除去.說到等待,是靜候時機的自然成熟,不存一毫的非分僥幸,一毫的期待思想.如有預期或將迎的心,都應當斬盡殺絕.到這地位,直造無念無求,先天之境,即此便是真實的學問.你不能做到無心的功夫,只要能持誦《準提咒》,不必計較,勿令間斷.(念佛也有同樣功效.)--功夫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不持中持,到了念頭空寂不動,那就靈驗了. 我的號原叫學海,從這一天起就改號了凡.因明"了"立命的道理,不愿再落"凡"夫的窠臼了.從此以后,一天到晚,心地都在約束著自己,一切心念行就和以前不同了.從前只是悠悠地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勵的景象.雖在暗室屋漏處,也恐怕得罪天地神鬼.遇到別人憎恨我,或是毀謗我,自能安然容受了. 到了次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預算的應該得第三,忽然考中第一.他的話就不應驗了.而秋闈考試就中了舉人.但是我檢討自身,還是有許多的錯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猶豫不決,或身勉強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能操持而醉后便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從己巳歲開始發愿直至已卯歲,經過十余年,這三千善行才算完成.完成以后,就發起求子的愿,也許愿行三千善事.辛巳歲生天啟. 我每次行善事,就用筆記上.你母不能寫,每做一件善事,就用鵝毛管印一個朱圈在日歷本上面.或布施貧人,或買放生命,所做種種善事,有時一天多到十幾圈.到了癸末年八月,三千之數已經圓滿.九月十三日,再發求中進士的愿,許行善事一萬條. 丙戌年登第,授寶砥縣長.我備空格一冊,名叫《治心篇》,放在案上,所行善惡事,就是微小的也把它登記起來,夜里在庭前擺了一張桌子,焚香告天,你母見到我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皺著眉頭說:"以前我在家里幫助做善事,所以三千之數得以完成.現在許下了一萬善,可是衙門里無事可做,到什么時候才能完成呢?" 夜間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神人.我告訴他善事難以完成的緣故.神人說:"只減糧一節,一萬善事都已經圓滿了."事情是這樣的:原來寶砥的田,每畝應納糧二分三厘七毫,我把它減至一分四厘七毫,使人民減輕了負擔.雖然神人這樣告訴我,但我自己的心里還有此疑惑.恰遇幻余彈師從五臺山來,我便把這夢告訴他,并問這個夢可以相信嗎? 禪師說:"只要發心真切,那么,一件事就可以抵得上一萬件的善事,何況全縣減糧,萬民受惠呢?"我就捐出俸銀,請他在五臺山齋僧一萬人,代為回向. 孔公算我五十三歲要死,我雖不曾祈禱求壽,這一年居然無恙.今年我已六十九歲.《商書》說:"天道難信,因為命在變異,是不肯定的."《周書》也說:"無命無常,修德為要."這不是古人欺人的話.我因此相信"所有幸福都是自己可以求得的."這句話,是圣賢的名言.若是說,禍福是天所掌握,是天所注定的.這就是世俗淺識人的言論了. 你(天啟)的命運前途,現在還不知道是怎樣的,但不論如何,即使命里應該榮耀顯達的,也要常作冷落寂莫想:即使時運亨通順利的,也要常作指意逆境想:即使眼前衣食豐足的,也要常作貧窮想:即使別人對我敬愛的,也要常作謙和不驕傲想:即使門第高名望重的,也要常作卑下低微想:即使學問很優良的,也要常作淺陋想.從遠一點來說,要發揚祖先的遺德,近一點來說,要彌補父母的過失,對上要報答國家的恩惠,對下要創造家庭的幸福,對外要救濟別人的急難,對內要約束克制自己的私心雜念.天天要檢查自己的不是,要改過自新.倘使一天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那就是一天安于自是:一天無過可改,就是一天沒有進步.天下聰明俊秀的人不少,他們為什么德不加修,業不加廣?只是因為因循二字耽誤了一生.云谷禪師所傳授的立命學說,乃是很精,很深,很真禪的道理,務必熟讀而努力去實行,不得貽誤了自己! 二,錯誤的改正 春秋時代有些官員們見到別人的說話和動作,就能憑著自己的推測,來評論這個人未來的禍福遭遇,往往很準確.這從《左傳》,《國策》這些書里可以看得到.大抵吉兇的預兆雖萌芽在心里,而發現常在于四體.行為敦厚的往往得福,過于刻薄的往往遭禍.但世俗一般人們的眼里多被妄念遮障.他們說,人生的禍福是沒有一定的,是測度不準的.要知道,當幸福快要到來,只須觀察他的善行就可預知:災禍將要來臨,觀察他所作的不善事,也就可以預卜的. 現在,我們想要得福而遠禍,暫且不論行善,先須決心改過,但是改過第一要發羞恥心.應思從前的圣賢們,他們為什么百世可師,而我為什么一身瓦裂?這是因為我耽染著塵勞情欲,在私下做了壞事,還認為別人不知道,傲然沒有一點慚愧之心.這樣下去,必將淪墮于禽獸,而自己還不知道哩.世間可羞可恥的事是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孟子說,恥的問題,對于人們是最重要的了.因為知恥則勇于改過:德業日新,成為圣賢:無恥則肆意妄行,人格消失,成為禽獸.所以改過是得福遠禍的最切要的一著. 第二要發畏懼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我的過惡雖在隱微之間,但是天地鬼神已經看見了,知道了.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失現福.我怎么可以不懼怕呢?不僅是這樣,任憑我們居住在什么地方,別人總是看得很清楚的.我雖遮蓋得很密,偽裝得像樣,但是肺肝早已露出,到底難以隱瞞,一經被人看破,我的人格真是不值一文了,怎么能不懔然懼怕呢? 不過,只要我們留有一口氣,還活著,滔天的罪惡還是可以懺悔改過的.從前有人一生作惡,到了臨死的時候,方才悔悟,發了一念善心,就得到安詳地善終.這是一念猛厲,足以洗滌百年之惡.譬如千年黑暗的幽谷里,拿燈來一照.那千年的黑暗,立刻就消除了.所以過錯不論久近,只是以改為貴.但是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我們這個身體是容易死亡的,等到一口氣不來,再要想改過,就無從悔改了,將永遠沉淪在惡道里了.豈不可怕呢? 第三要發勇猛心.人們多是因循退縮,得過且過,不肯發心改過.我們必須奮發振作,不用躊躇,企惑,不煩等待拖延.小的過失,比如芒刺在身,要很快的把它拔除.大的惡行,要像毒蛇咬住了手指,急速把手指斬除,以免蛇毒入心.這是絲毫緩慢不得的!《周易》卦上說:"風雷益":就是說,雷厲風行,直接痛快地去干,是容易得到效益的. 如能具備以上這三種心,那末,有過的能立即改掉了.譬如春天的冰遇到了太陽,是沒有不消溶了的. 實踐改過的工夫,有從事上改的,有從理上改的,更有從起心動念處除凈的.工夫既然不同,效用也就有別.例如前日殺生,今日戒殺了:前日怒罵別人,今日不發脾氣了,這就是事上而改的.但是強制于外,是會感到很困難的:而且病根還在,東滅西生,這不是究竟的好辦法. 善于改過的人,是在事件還沒有發生以前,就先明白了它道理.例如,過失在于殺生,自己就想:一切的動物都愛自己生命的,把它活活地殺死,往自己嘴里送,將我的享受建筑在它的痛苦上,能忍心嗎?這樣一想,我的心就會感到不安,而且它的被殺,當遇到屠割的時候,痛苦澈骨人髓:至于我為了貪一時的口福,珍膏羅列,食過即空,蔬食菜囊盡可充腹,何必殺害它的生命,減損自己的福報呢?再進一步想,有血氣的動物都有靈知,都有佛性,和我是一樣的.我雖不能愛之養之,但怎能日日殺割生命,使它們仇我恨我于無窮呢?想到這里,就會對食傷心,不能下咽了. 又如以前,自已是容易惱怒的,就應該想:人們有不到之處,在情理上是應該加以寬恕的.我們不能自以為是而鄙視了所不及的地方,天下沒有自以為是的豪杰,也沒有怨恨別人的學問,凡是我所行不通的,都是自己的德行沒有修,不能感動他人,這是我自己要加以反省的.如果有人蠻不講理的來干犯我,那是他的事,于我又有什么干涉.那末,毀謗的發生,都是磨練于我,玉成于我,我將歡然受賜.能夠這樣想,那還有什么忿怒可發呢?應知聽到毀謗而不忿怒的,雖遇到讒焰薰天,也如拿火炬燒虛空,結果必自息.若是聞謗而怒,雖竭盡巧思之分辨,反如春蠶作繭,自取束縛,更增煩惱.所以忿怒不但無益,而且還有害呢.其他種種過惡,都應該依理分析.其實,一切過惡都是愚囊的行徑,自害的作法,道理明白了,自然不會發生了. 什么叫做從心而改呢?一切的過失,都是根源于心,唯心所造的.我的心不妄動,過失又從那里發生呢?從事修養的人,對于好色,好名,好利,好怒,這些過失,不必逐類尋求,但當專注起心動念處,使正念時時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了,正如太陽當空,妖魔鬼怪就由潛伏而歸于消滅,這是精密純一的真傳.既然過由心造,還須從心上去改,象斬毒樹,必須斷其根株,何必一條又一條地伐它的樹枝,一片又一片地摘它的樹葉呢? 大抵最好的辦法是治心.不合理的念頭,才一動起,立即發覺,一覺就立即予以消滅,倘使這樣做不到,就要反復明理來消滅它.或許還是克制不了,那就要用懸崖勒馬的工夫,臨事強行克制,堅決地禁止不犯,克實而論,凈心,明理,臨事禁戒三功并施是改過的要訣. 但是決心要改過,明則要靠良朋提醒,幽則還須諸佛加被.一心懺悔,晝夜不敢懈怠,經過一七日,或二七日,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見效時,或者感覺心神情曠,或者覺得智慧開朗,或者冗忙的時候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的人而能回嗔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圣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幛幡寶蓋,種種吉祥的事.這些現象都是過消罪滅的實證.但是不得執此自高,自滿自足,而不更求進步. 從前藜伯玉二十歲的時候,已經能自覺前日所做的不是,而把它都改掉了,到了二十一歲,才知道自己以前所改的,還沒有完全改盡,乃至二十二歲,回顧二十一歲,還象在夢中糊涂過日,錯誤不少.這樣,他年復一年,年年都改過,到了五十一歲的時候,還認為四十九年來所做的不對.古人對改過作為一種學問,就是這樣認真去做的.我們都是凡夫,過惡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樣,堆積得滿身都是的.可是回思往事,往往不見得自己是有過失的,或是心粗而眼障的緣故.但是過惡深復的人,也是有徽兆的:或者感到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心常煩惱:或是看見正派的人而自己有些不好意思,有些沮喪的情緒:或是聽到正經的話反而不生歡喜:或夜夢顛倒,甚至妄言妄動.這都是過去惡業障重的反映.倘使有一件像這樣的情形,那就要自己奮發,舍舊圖新,不可自誤! 三,善業的積累 《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從前有一個姓顏人的打算把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叔梁紇(ge),而稱道他的祖宗積穗,預料他的后人,必定會有出類拔萃的人物.后來事實證明,正是如此,因知《易經》所說確是至理名言.現在再列舉往事來證明: 楊少師(榮),是福建建寧人,他的家庭是以擺渡為生.有一次,久雨之后,溪里的水泛漲起來.洪水沖毀百姓的房屋.淹死的人順流而下.其他搖船的人,都乘這機會撈取財物,只有少師的曾祖和祖父接連救人,不去撈取一件財物,大家都嘲笑他們是笨蛋.乃至生了少師的父親以后,家里的經濟情況逐漸寬裕起來.后來生了少師,少師于二十歲就登科,官職做到三公,子孫貴盛,到現在還有許多賢德的后裔. 寧波楊自懲,早年充當縣里的官吏,他存心誠厚,守法公平.那時的一個縣長辦事很嚴厲,有一回懲罰一個囚犯,把他打得血流滿面.可是那縣長余怒還是不息.自懲耐心勸解,使他平息怒氣,不要鞭打囚犯:自懲家里很窮,別人送他的物品,一概都不接受,遇著犯人缺乏糧食,經常設法替他們解決.有一天來了新的犯人數名,餓著沒有吃,可是他自己家里又剛巧缺存糧,如果給囚犯吃了,一家人就沒有吃,要接餓了.但眼看囚犯們都餓得很可憐,自懲就和妻子商量.妻子問他:"囚犯從哪里來的?"自懲說:"他們從杭州來,一路上忍著饑餓,臉色都餓得發青了!"妻于聽了也很同情,因此,取了自己待炊的米,拿來煮粥給囚犯們吃.后來楊自懲生了兩個兒于,長子名叫守陳,次子名叫守址,做到了南北吏部侍郎(副部長之職).長孫做了刑部侍郎,次孫做了四川的按察使.他們又都是當朝的名臣. 從前英宗正統年間,鄧茂七在福建率眾作亂,百姓跟從他的很多,朝廷起用鄞(yin)縣張都憲(名楷)南征,用計謀擒賊,委派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找到賊黨的名冊,于是對沒參加暴動的,秘密發給他們小白旗,約定官兵來到的一天,把白旗插在門口.他嚴戒官兵不可亂殺,因此保全了萬人的性命.后來謝的兒子謝遷中了狀元,做到宰相.孫子謝丕中了探花. 馮琢庵太史的父親是一名秀才,有一天,隆冬嚴寒,他早起到學校里,看見一人倒臥在雪中,撫摸那人的身體,已經是半僵了.他就把自己身上所穿的綿裘脫下來,給這入穿上,還扶著送到他的家,救活了他.太史的父親夜間做了一個夢,有神人告訴他:"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誠心,我遣韓琦做你的兒了."等到生了琢庵,取名叫琦. 臺州應尚書,壯年時代在山里讀書,夜間鬼聲嘯集,使人驚慌.但他并不懼怕.有一夜聽到鬼在那里說話:"某婦人因丈夫出門久客不歸,公婆逼她嫁人,明天夜里要吊死在這里,她可以替代我了."應尚書聽了以后,偷偷地把自己的田賣了,得銀四兩,偽造了她丈夫的信,寄銀還家.她公婆見到了信,懷疑筆跡不同,但又想起信可以假造,銀子是不可能假造的,想必兒子還活著.因此,就不強迫媳婦嫁人了.不久那婦人的丈夫果然回家,夫妻團聚.應尚書又聽到鬼在說話:"我應該得替身,可是這個秀才破壞了我的好事."又聽另一鬼說"你為什么不禍祟他?"那鬼回答說道:"這人心好,不久就要做陰德尚書(部長職位)了,我怎能降禍于他呢?"應公因此更加努力做善事.凡是遇到饑荒的年頭,就捐出谷來救濟窮人,遇到親友們有急需的,就設法給他們解決:遇上非理侵犯他的事,他總是逆來順受,不去和別人計較.后來,應公的子孫登科的,至今還很多呢! 常熟徐鳳竹,名拭,他的父親家產本來是殷富的.有一次,遇到荒年,他自己就首先放棄應收的租米,來作為同縣富人們的榜樣,又分谷以救濟貧窮的人們.夜里聽到鬼在門外喊道:"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這年鳳竹果然中了舉人.他的父親因而更加努力做好事,凡是修橋鋪路,供僧接眾,只要是有利益于人們的事,沒有不盡力做的.不久,又聽到鬼在門外喊道:"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以后鳳竹果然做到了兩江巡撫. 嘉興屠康僖公,初任刑部主事,親自宿在獄中,詳細地了解囚犯們的情況.發現有幾個無罪的人,康僖公不認為是自已的功勞,他秘密寫了報告給刑部的堂官.以后朝廷會審,堂官根據圖公的報告,訊問眾囚犯,事實完全與屠公的報告相符,就釋放了冤枉的十余人.公又寫了一份報告說:"在京都的地方,尚且有這么多受冤枉的好人,那么,四海之內廣大的人民,難道沒有受冤枉被壓迫的好人嗎?應該每隔五年差一減刑官,復查檔案,仔細考查研究其實際的情況,冤枉的給他們平反.尚書代為轉奏皇帝,皇帝批準了他的建議.當時屠公也被派為減刑官之一.有一次,夜夢有人告訴他:"你的命本來是沒有兒子的,因為是你提議減刑,為自己造了福,因此報應,能得到三個好兒子."當年夫人有妊,生了應損,應坤,應俊,都是官居顯要的. 嘉興包憑,字信之,他的父親做過安徽池陽太守,生了七個兒子,憑是最小的,入贅在平湖袁氏,和我的父親交情是很密切的.他博學高才,可是屢次參加考試,都沒有被錄取,他愛好佛,道之學.有一天,他去仰湖游覽,偶然到了一所村寺,看見一尊觀音菩薩的像,因房屋破舊,圣像露立著,遭受風雨的淋漓侵蝕.憑立即取出十金,交給寺里的住持僧,叫他修繕屋宇.那和尚說:"工程大,銀子少,是難以完成的."憑再取出松布四匹,衣服七件,再作捐獻.其中有一件精細麻布做的外衣是新制的.隨從他的仆人勸阻他,要他把這件衣服留著自己穿.憑說:"但求圣像能夠安全保存,我雖露著身體也是情愿的."住持僧聽了這話,掉下了眼淚,說道:"布施銀子和布衣,還不是一件難事,只此一點供養的誠心,實再是很難得的!"以后房屋修理完畢,憑邀請他的父親同游寺中,夜間宿在寺里:憑夢見伽藍神來謝他,說:"你的兒女當得功名祿位."后來憑的兒子汴,孫子芳都登科第,做了大官. 嘉善支立的父親,在刑房工作.有一囚犯沒有罪,卻被判處重刑.支立的父親很同情他,憐憫他,意欲為他反案.囚犯告訴他的妻子說:"支公的好意無以為報,明天請他到家,你以身體招待他,他或肯竭力為我設法,那我就可以不死了."妻無奈,下淚同意.支公來到囚家,囚犯的妻親自勸酒,并告以丈夫的吩咐.支公以為不可,但他還是盡力為囚犯作了平反.囚犯出獄后,夫妻登門叩謝,說:"你這樣的厚德,是世上少有的!現在你還沒有兒予,我們有一個女兒,想送給你做妾,這在情理上總是通得過吧?"支公因備了禮物,納娶他的女兒,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叫立,二十歲就中了狀元.立生子名高,高生子名叫祿,都是貢生,很有才學.祿生兒子大綸,又中了狀元. 上面所說的十樁故事,雖然表現的事實不同,但歸納起來,只是一個善字罷了.如果更精確地來推論行善,那么善行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需要精研明辯,才能做到真實地行善積德,自利利人. 什么叫真假呢?從前有幾個儒生問中峰和尚:"佛教說,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可是我們看到的,有人行善子孫不興,有人作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的因果道理是沒有辦法證實的.中峰說:"世俗的人情不曾洗滌掉,看問題就難以準確,以致認善為惡,認惡為善.有了這樣的錯誤看法,還不責怪自己的是非顛倒,反而怨因果報應為無稽."儒生們又問:"善惡的問題怎么會看成相反呢?"中峰叫他們各談善惡的區別.有人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操守是善."中峰說:"未必如此." 各人各說出對于善惡的看法,中峰都說不一定是這樣.儒生們因請問那是什么道理呢?中峰說:"凡是有益于人的是善,只利己的是惡.有益于人,就是罵人打人都是善的.利人的就是公,公就是真:利己的就是私,私就是假.還有,從全心出發的是真,表面上裝做行善形式的是假.這問題,你們都應該全面考慮的啊!" 什么叫做端,曲呢?凡是想做好事,決不可被耳目所迷,隨世俗見解,應從內心隱微處,默默審察,是不是純粹從濟世利人之心出發.如果這樣,那就是端.假使有一毫沽名釣譽的媚世之心,那就是曲.完全是愛人之心的,就是端,行善而有一毫牢騷憤世之心,就是曲.純是敬人之心的就是端,有一毫玩世不恭,侮弄世人之心的就是曲.這些都應該詳細分辯的. 什么叫做陰,陽呢?凡做了一件善事,為人們所知道的,叫做陽善:做了善事別人不知道的:這叫做陰德.陰德能轉變自己的業力,能獲得意料不到的幸福.陽善可得善報,并享受世間的名譽,被人稱譽,美名遠揚也是福,但必須名符其實:若是享大名,而實際上卻沒有真實德行的,就往往會得奇災大禍.相反的,沒有過咎的人而橫被惡名的,他的子孫卻往往會發達起來,所以陰陽之間,是很微妙的啊! 什么叫做是非?魯國的法率規定:魯人有從諸侯那里替別人贖出姬妄,都得受政府的賞賜.子貢因為自己富有,贖了人而不受賞賜.孔子聽到這件事,就極不高興地說:"子貢做錯了事!要知道圣人做的事,是可以移風易俗的:他的教導是可以為人作榜樣,推行于百姓的,不只是求得自己一時的快意.如今魯國人富的少,窮的多,如果以為受政府的賞賜為不廉,為不清高,怎么還會有人肯替別人相贖呢?從今以后,不會再有人愿意向諸侯那里替別人贖人了." 有人失足落水,子路救了他的命.這人牽了一只牛謝子路,子路把牛接受下來.孔子聽了,很高興地說,"子路做得對!從今以后,各國就會有許多能夠勇于救難的人了!" 照世俗的眼光來看,子貢不接受賞賜是好的表現,子路受了別人的牛是不好的.可是孔子卻贊美子路而斥責子貢.可知所行善事的功過得失,不應光從事情的本身來看,還得看它的影響及于當時和以后的,是利還是害,來加以區分和定論的.現行雖善,而其流風足以害入,那是似善而實非善.現在所做的雖似不善,而其流風足以濟人,則其實卻是善的.但這是從是,非一點而論:其它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都是應該考慮決擇的. 什么叫做偏,正呢?從前有一位呂文懿公,他辭了宰相的職位,告老返鄉,人們都非常尊敬他.有一次,有個鄉下人吃醉了,當著他的面,把他痛罵一頓,懿公無動于衷,面不改色,對他的仆人說:"吃醉了酒的人,不必與他計較."把門一關,就避開了.過了一年以后,這個鄉下人犯了死刑,關進監獄.呂公才懊梅地說:"假使我當時稍與計較,把他送進衙門懲戒一番,是可以做到小懲而大戒,就不會害他犯死罪了.我當時只顧自己存心于厚道,想不到卻養成了他的罪惡習性,競到了這樣的地步."這是以善心而做了壞事的一個例子. 還有以惡心而做善事的,如某一家大富戶,有一次逢到荒年,窮人們白晝公開搶他家的米.他向政府去告狀,政府不肯受理這件案子.窮人們因此更加囂張.他就私自執行,把搶米的拿辦困辱,人心才安定下來:不然,幾乎釀成大亂了.善者為正,惡者為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以善心而行惡事,這是正中之偏,以惡心而行善事的,是偏中之正,這是人所不知的.因此,做一件事,應把動機與效果結合起來看. 什么叫做半,滿呢?從前有一個女子來到佛寺,想要布施供養,可是身邊只有二文錢,就把這二文錢捐獻了,寺里的方丈老和尚親自替她仟悔.后來這個女子選進王宮,享受富貴,帶了幾千兩的銀子,又到這所佛寺來布施.老和尚叫他的徒弟替她"回向"就算了.這女子就問老和尚,我當初布施二文錢,老師父親自替我仟悔,今天我布施數千兩的銀子,老師父倒不替我仟悔,這是什么緣故呢?老和尚說:"以前的二文錢:錢雖少而布施心很真,不是老僧親自代為仟悔,不足以報德:今天錢雖多,而布施之心,不如前日的懇切,所以我派別人代為懺悔就可以了."這是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的道理. 漢鐘離傳授丹法給呂祖.這丹法能點鐵成金,可以濟世.呂祖問道:"以后還會還原變成鐵嗎?"鐘離說:"五百年后,當恢復本質."呂祖說:"這就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了.我不愿學這樣的法術."鐘離心中暗喜,說:"修仙要積三千功行,你這一句話,三千的功行已經圓滿了." 還有行善而心無所有,不見有人,我及所施之物的,這叫"三輪體空",也叫一心清凈,能這樣行善的,就是所施的只有一斗米,也種無邊的福,一文錢也可以消千劫之罪,所有善行都是圓滿.倘使心著于善,斤斤計較得失,雖然布施了萬兩黃金,也僅止于半善罷了. 什么叫做大,小呢?從前衛仲達做官時,被攝引到冥司.冥司命下屬官吏檢呈有關他的善惡記錄.但見惡錄盈庭,而他的善錄,僅如筷子大小罷了.取秤來秤,那盈庭的惡錄反而比筷輕,而像筷子大小的一束善錄反而重.仲達說:"我的年齡還不到四十,哪有這么多的過惡呢?"冥官說:"一念不正即是惡,不一定要做."因問善錄軸里所記的是什么.冥官說:"朝庭曾計劃興建大工程,修三山石橋(這在封建時代要拉民工去服役的),你上疏攔阻,這軸里就是疏稿."仲達說:"我雖諫阻,但是朝庭沒有采納,于事實上無所補救,我能有這樣的善功嗎?"冥官說:"朝廷雖沒有采納,但你的存心是為萬民著想的.倘使朝廷接受了,那你的善功就要更大了."所以凡是存心為天下國家著想的,那善雖小而大,倘使為了自己一身打算的,那善雖多也是少了. 什么叫做難,易呢?先儒說,克已須從難克制的地方去下手.孔子論為仁,也說,應從難處去做.在此必須象江西舒翁那樣舍了二年僅得的工資代別人償還了官銀,保全了一家夫婦免于離散.又如邯鄲張翁那樣,舍了十年所積蓄的錢,代別人還清贖銀,救活人家的妻子,這都是所謂難舍處能舍.又如鎮江靳翁老來無子,他的妻子給他買了一個少女作妾.他不忍以鄰家的幼女為妾,而送她還家,這是難忍能忍的事.因此,他們所獲得的福報也是很厚的.見是有錢有勢的人,如果他要立功積德,卻是很容易的.易而不做,這是自暴自棄:貧窮的人做福很難,難而能做,這才算是難能可貴. 隨緣濟世的事業,門類是很多的.舉其大綱約有十條: 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佛法.第九,敬重師長.第十,愛惜物命. 一,與人為善:從前舜在雷澤地方,見有捕魚的人互相爭奪有利條件,對于強橫的,他不批評他們的過失,而對那些肯退讓的人,則加以表揚稱贊,同時,他自已也參加捕撈,并以身作則,把好的地段讓給別人.一年后,大家被此之間,都肯相讓了.象舜這樣聰明的人,豈不能講一句教訓別的人話嗎?可是他不用言教,而以身教,自已做榜樣給別人看,來轉變別人的思想,這正是良工苦心哩.我們生活在世間,不可以自己之長來掩蓋別人,不可以自己的善來比較形容別人的不善,不可以多能而困惑別人的無能.人要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到別人的過失,要包容而遮蓋它,一則,使他可改,二則,使他有所顧忌而不敢放肆.見到別人有些微長可取,有細小善處可以錄用的,就應毅然舍已而從之,表揚而贊美之.在日常生活中發一言,做一事,都要不為自己著想,都應從帶動大家向上向善,形成好風尚,從這一方面做,那么,效益便偉大了. 二,敬愛存心:君子和小人,就其形跡來看是很容易相混的.只有一點存心處那善惡是絕對不同的,就好比黑與白完全不相同了.所以說:"君子所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的存心只是愛人敬人,因為人類有智愚賢不肖,有親疏貴賤,萬品不齊,哪一個不是我的同胞,我的一體?因此對他們應當要敬愛.愛敬眾人,即是愛敬圣賢,愛敬佛菩薩.《華嚴經》說:"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諾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為圣賢佛菩薩的志愿,是要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各得其所,能敬愛一切人,即是和圣賢佛菩薩同一志行了. 三,成人之美:玉含藏在石頭里,被人拋棄,它就等于瓦石,如果加以開發,雕刻,琢磨,就成了寶物.所以當看見別人做了一件善事,或這人的志愿頗有可取,他的天資是堪以造就的,都應該提拔他,獎勵他,推薦他,或給他設法維持,或替他剖白冤抑,務使這個人在社會上有所成就. 大抵人們都不喜歡與他性情或宗旨相反的人.由于善的人比較少,不善的人比較多,因此,少數的善人所做的事,往往遭到多數不善人的攻擊.而且有些豪杰,在細小形跡方面不很注意,就容易引起別人的非議和指責.所以善事常易敗,善人常得毀謗.這就需要以維護和成全,這是盛德的事啊. 四,勸人為善:既然做了一個人,哪一個沒有善良的心呢?只是為了追求利樂,而所追求的又沒有止境,于是容易使人失足墮落.因此,與人相處,應該方便地指引他,警惕他,撥開他的迷感,使他回復善良的心.譬如長夜大夢,使他一覺驚醒:又如久陷煩惱,拔出他到清涼的地方.如能這樣,給人的恩澤最深,功德是很廣大的. 古人說:"一時勸人以口,百日勸人以書."以口勸人如對癥發藥,收效雖易,可是所及到的不遠不廣,以書勸人普及廣泛而時間久遠,造福無量.兩者應該同時進行.有了機會可以勸說的而不加勸說,這是失人:不能勸的硬加勸說,這是失言.在這不同的情況下,應該加以慎重考慮.有智藏的人是不會失人,也不會失言的. 五,救人危急:遭到不幸的災禍,這是人生道路上所難免的事.對這些不幸者,應該象自己遇到不幸一樣,急予解救,或者多方設法伸雪其冤屈,或從各方面救濟他的圍厄.崔子說:"惠不在大,濟人之急可也."這是說:恩惠不在于大小,只要能解救他的急難可也." 六,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一地,大而一省一國,凡有關群眾福利的事,應該緊急興建.如開水渠導水,筑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見隨聞向人加以勸導,自己協辦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苦,任勞任怨,務使經辦的事業獲得成功. 七,舍財作福:佛教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只是"舍"的一個字罷了.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而財能換取衣食,所以施財為最重要.我能舍財,內以破自己的怪吝心,外以濟人的急難.舍財,開始會有些勉強,到后來就會成了習慣.這是最可以洗滌內心的私情積垢的啊! 八,護持佛法:佛法是萬世生靈的眼目,如果沒有佛法,就不可能知道在三世因果和六道輪回的道理,也就無從脫離塵網,往生凈土,乃至究竟成佛.所以凡見到佛菩薩的圣像和經書,都應加以敬重.更應該弘法護教,上報佛恩.那功得是特殊優勝的. 九,敬重尊長:家有父兄,國有領導,以及年高,德高,位高,識高的人都應該對他們加以尊重.在家奉侍父母要做到和顏悅色,柔聲和氣,養成習慣.在社會上工作,要盡職負責,尊重領導,對社會國家做出貢獻.試看忠孝的家庭,他的子孫是沒有不發達昌盛的. 十,愛惜物命:人類之所以為貴,就是因為有惻隱的慈悲心.如見到動物被殺的時候,惻然有動于衷,內心有所不忍.孟子說:"君子遠庖廚."也是因惻隱之心不忍見到或聽到生物被烹宰的慘狀.所以前輩由四不食之戒做起.待藏心漸慚增進,不特殺生當戒,而且對蠢動含靈,都應該委曲防護它.因為它們都有性命,都是貪生怕死,和人們是相同的.推已之心,以及一切動物,實行素食,戒殺,放生都是功德善行. 善行無窮,是難以盡述的.由此十條而推廣開去,那萬物就可以齊備了. 四,謙和的效益 在我國傳統的教育中,都詳明肯切地告誡我們,謙虛是進步受益的基礎,而驕傲自滿是墮落失敗的階梯!《易經》里的謙卦中六爻都吉.《易經》"滿招損,謙受益".謙和驕真是禍福關頭,不可不慎啊! 我每次結伴投考,往往見到寒士將要發達,必有一段謙光洋溢,虛懷克制自己的景象.可知謙抑的人心氣愈收斂,光彩便愈煥發. 辛未年,我赴省考舉人,我們嘉善縣參加考試的共十人,只有丁敬宇年紀最輕,他的態度極其謙虛.我對費錦坡兄說:"此兄今年必定登科"他問我:"你怎么知道呢?"我說:"惟謙受福.你看十人之中,哪有信實厚樸,不敢先人,如敬宇的態度的?哪有恭敬對人,一切順受,小心謹慎,如敬宇的態度的? 哪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的容量的?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天地鬼神也會保佑他,豈有不發達之理呢?"到了開榜,敬宇果然登科了. 丁丑年,我在北京和馮開之住在一起,看見他的態度非常謙虛,跟幼年時的他大不相同.李實巖為人很爽直,有時當面批評他的不是.只見開之平懷順受,沒有一句反駁的話.我對他說:"福有福的開端,禍有禍的預兆,此心真的能做到謙虛,表現在行動上,這是得福的開端,你今年可決定及第的了."過了不久,果然如我所說. 趙始峰山東寇縣人,童年就舉于鄉,可是過了很久,還沒有及第.他的父親任嘉善縣的主薄.他隨著父親到任,仰慕錢明吾學問的淵博,把自己的文章拿去向他請教.明吾把他的文章都涂抹了.趙不但不發怒,而且表示心服,完全接受.到了明年,趙就登科了. 壬辰年,我到北京覲見,遇著夏建所,見他心氣和平,謙光動人.我對其他的友人說:"一個將要發跡的人,福雖未至而慧先發,智慧一發,那輕浮的就轉變為誠實,平時放肆的也就自然收斂了.建所的態度這樣地謙和,他的前途必然是光明的了."及至開榜,果然中了. 江陰張畏巖,學識很淵博,善于作詩文,在文人學士中頗有聲譽.甲午年南京鄉試,他寄宿在佛寺里,發榜沒有他的名,就大罵考官瞎了眼睛.當時有一道人在旁微笑著.張就遷怒到他,道人說:"相公的文章,一定做得不好的".張聽了更是火冒三丈,就斥訴他:"你沒有見過我的文章,怎知道我寫得不好呢?"道人說:"聽說寫文章貴在心氣和平,現在聽到了你在罵人,滿腹牢騷,心氣不平極了,文章怎么寫得好呢?"張感到他的話有些道理,因而屈服,就向他請教. 道人說:"一個人要考中,全得靠命,命不該中,文章雖做得好,是無益的.你今后需要自己做個轉變".張問道人:"既是命定,怎么能夠轉變呢?"道人說:"所以形成現在之命的是前世的業報,業報是自己所作的,創立今后的卻在于你自己!只要盡力做善事,廣積陰德,有什么福不可求得呢?" 張畏巖說:"我是窮人,有什么辦法呢?"道人說:"善事陰功都由心造,常存善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并不費錢,你為什么不責自己不奮勉努力,而反罵試官!張很佩服道人的話.從此痛改前非.一切有益于人的善事,每天努力去做,因此品德日增. 丁酉年夢到一所大的房屋里,得試錄一冊,其中有好多行是空白的.于是他問旁邊的人.有人說,這是今科的試錄.張接著又問:"為什么有這許多缺名呢?"那人回答說:"陰間對于科第每三年作一次考核,要積德而沒有過失的才有名.如這一冊中所缺的,都是本該中試,因新近有了缺德的行為而被刪去了的."后來又指著一行說:"你三年來持身很謹慎,有可能填補這一空白的,你要好好自愛啊?"在這一科,張畏巖果中一百零五名. 由此看來,趨吉避兇,這是斷然由我自己作主的.因此,須要自己約束行為,絲毫不得動惡念,行惡事,這樣才是受福的基礎.凡是驕傲自滿的人,必非遠大的人才.即使發跡,也是不得長久受用的.稍有見識的人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況且只有謙虛才有機會受到教育,從而能得到無止境地進步.因此,謙是求學進德所必不可少的!古人說:"有志于功名的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的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要念念謙虛,時時方便,無微不至,這樣就自然轉變業報,造福由我自主了!
商品命名 強制聊天
陰陽學說 五行生克
五行衰旺 五行歸類
五行之性 事業方位
人體五行 天干地支
天干喻人 干支陰陽
干支方位 干支五行
生旺死絕 干支人體
天干化合 日干旺衰
地支六合 地支三合
24 節氣 行藏遁歌
本氣暗藏 天干相沖
天干相克 地支六合
地支六沖 地支三刑
地支六害 五行屬性
六十納音 納音取象
初說陰陽 四柱三元
01劃的字 02劃的字 03劃的字 04劃的字 05劃的字 06劃的字 07劃的字 08劃的字 09劃的字 10劃的字 11劃的字 12劃的字 13劃的字 14劃的字 15劃的字
16劃的字 17劃的字 18劃的字 19劃的字 20劃的字 21劃的字 22劃的字 23劃的字 24劃的字 25劃的字 26劃的字 27劃的字 28劃的字 29劃的字 30劃的字
瓷都起名算命網:http://jigenxinxi.cn 閩ICP備05010233號 聯系人:賴老師 手機:13599118052 QQ:2059407 電話:0595-22655052
六道輪回
起名取名知識--了凡四訓--易經在線周易網,了凡四訓,[周易]這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之所以能長存于世,正在于它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它獨特的超前預測,超前反映的功能是目前任何科學儀器無可比擬的,可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